英國士兵羅伯斯.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是這場歷時141日、葬送百萬生靈的壕溝戰的倖存者之一。他的母親其實是德國人,小時候常帶他回鄉探望德國表兄弟。然而,戰爭爆發時他還是二話不說地加入軍隊。就和那些塞滿開往前線火車的年輕人一樣,羅伯斯相信自己正參加一場正義的戰爭、一場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一場將很快就結束的戰爭…
(英國年輕人從倫敦火車站出發往戰場 圖片來源: IWM Print)
然而,就和這些年輕人一樣,羅伯斯最終在索姆河的戰壕裡深切體會到戰爭並不如政府宣傳般浪漫偉大。但和那些年輕人不同的是,羅伯斯比較幸運—他在戰役中受了重傷,被送回國醫治而逃過一劫,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並一直活到八十年代。在《一個死掉的德國佬》中,他批評那些慣於閱讀戰爭頌歌的讀者們:
「致那些滿腦子鮮血和榮耀的讀者們:戰爭是不折不扣的地獄。」他在詩的結尾描述了自己在索姆河戰役中看見的一具德國人屍體的慘狀,「臉色慘綠,黑色的血沿著鼻孔和胡子裡湧出來」,希望借此治癒讀者們的嗜血心態。
(索姆河戰役的戰壕 圖片來源: Daily Mail)
然而,不少從戰爭中活下來的人大概還比較想要死在戰爭裡。倖存者毀容、終身殘廢、精神錯亂的不計其數。有些退伍軍人甚至在回鄉不久後就自尋短見,另一些在戰後經濟破敗的歐洲中痛苦地掙扎求存。從中衍生出來的仇恨,最終導致了法西斯主義的抬頭。
(索姆河戰役中的亡魂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
同樣參加了索姆河戰役的畫家奧托.廸克斯(Otto Dix)於1922年創作了一幅以受傷退役軍人為題的畫作。筆者在此但願當大家向孩子或學生聊到索姆河戰役中那些了不起的戰爭發明和策略時,別忘了告訴他們這場戰爭亦是人類文明的一道傷疤。
(在戰爭中被毀容的退役軍人 圖片來源: Daily Express)
(Otto Dix的作品 圖片來源: 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