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9]Cheng Te-K’un, “Animal in prehistoric and Shang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kn Antiquities 35(1963): 129-138, 李濟,〈安陽遺址出土之狩獵卜辭、動物遺骸與裝飾紋樣〉,《考古人類學刊》第9、10期合刊,1957年,頁10-20。
1937年7月10日,澳門總督巴波沙處於忙個不停的狀態,中國和日本兩國在三天前全面開戰,他和幕僚不斷地留意局勢的最新發展,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就在這個百忙的一天中,「政府總醫院」(Hospitalar Geral do Governo)被重新命名為「仁伯爵醫院」(Hospitalar Conde de São Januário),而提出此事的人是巴波沙總督。
「仁伯爵」歐美德,於1872 – 1874年擔任澳門總督
雖然很多人稱它為「山頂醫院」,但這位「仁伯爵」又是何許「仁」呢?相信大家都猜到用人名來命名,「仁伯爵」就是醫院的創辦人,而這「仁」是澳門總督歐美德(Januáo Correia de Almeida)。
一如絕大部份的總督,歐美德同樣是一名軍人,但他可不是只懂打仗的人,修讀數學出身的他更多是搞公共建設。當時,葡萄牙國王路易斯一世(Luís I of Portugal)相當重視民生建設,而歐美德在葡萄牙北部地區出任公共建設和民政的官員。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國王於1866年封歐美德為「聖若憲男爵」(Barão de São Januário),一年後再升為「聖若憲子爵」(Visconde de São Januário)。
歐美德在澳門擔任總督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年,其後他於1874年12月起行返回葡萄牙,但他離開前看到的澳門卻是一片頹垣敗瓦,因為三個月前的「甲戌風暴」幾乎毀了這座城市。歐美德回國後離開政府,轉為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並參與創立「里斯本地理學會」(Lisbon Geographic Society)。由於他多年來所作的貢獻,國王路易斯一世於1889年把歐美德的爵位升為「聖若憲伯爵」(Conde de São Januário),即今天大家所知的「仁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