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支丹悲歌(七)在澳門的神學院(下)

在1594年,聖保祿神學院在范禮安的堅持下開辦,這所在中國土地為日本傳教開設的天主教神學院規模不小,在落成初期一度引起明朝官員懷疑,以為葡萄牙人的堡壘。

到底當時神學院的環境是怎樣?除了有人人皆知的天主之母教堂(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外,神學院被一道夯土牆包園,使修士們與世俗分隔,專心一意地學習。若想進入學院,就要從教堂右側的入口門廊進入,神學院內有教學樓、飯堂、收容所和禮拜堂等設施,供修士們在此學習和生活。另外,神學院還有庭園、印刷所、圖書館、藥房和診所等多元的設施。

不過,在這所神學院到底教授甚麼課程呢?

耶穌會創辦人聖依納爵.羅耀拉(Inácio de Loyola)認為知識是對抗異端的利刃,所以辦學興教是耶穌會創立以來非常重視的一環,更把學校的規定寫在會憲上,而這成為范禮安制定神學院課程的基礎。在眾多課程中,拉丁語是最重要、也是入門科目,因為這是學習神學的必要語言。然後,學生還要修讀教養科(哲學和人文課程)、倫理神學和教理神學。

當然,學生們上課可不是只有坐在課室聽書,他們也參與討論和辯論,而這些皆是為日後的「石上考試」作準備——考生將坐在石上,在院長、講師、學者和修士面前作答辯,順利通過考試後才能畢業。 不少日本青年遠離家鄉,來到澳門的聖保祿神學院學習,然後心懷抱負和信念返回家鄉開展傳教工作,但可惜在那裡卻面對各種苦難和迫害,更為信仰而犧牲……

勞加裕

雖然天主之母教堂在1835年被燒燬,但教堂右側的神學院建築仍然未徹底摧毀。(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ualizing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