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化中國人物與澳門——林則徐

當位於廣州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愈來愈熱鬧之際,中英之間的貿易也越發波譎雲詭。這種變化尤其突顥在中國長期對英國貿易額的順差之中,這是由於中國商品在歐洲的大受歡迎使中國人在對外貿易上經常處於出超位置。當然,這令到一些英國商人在逐利過程中認為需尋找一種利潤甚高的商品以追回在貿易中失落的利潤。

  這種以後為英國東印度公司乃於英國商人帶來巨額利潤的商品便是“鴉片”,是一種由罌粟汁液提煉製作的塊狀物,曾被當作藥物使用,具麻醉功效,但長期使用卻極易令人上癮。傳至中國後,又有“阿芙蓉” 、“福壽膏”等俗稱。清中葉時漸經由外商大量流入中國,由於鴉片易讓人成癮,人一時無法自控便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所以於清嘉慶年間便被禁止進口。可是,鴉片流毒之害越烈,已漫延至幾乎各個階層,更甚是致使軍備廢弛、國庫空虛。讓歷史書上曾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於清道光十八年都有所感嘆“此禍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

  澳門則於這場鴉片貿易中成為鴉片流入中國內地的中轉站,數量頗大的地步曾擠滿了無數個碼頭貸棧,一方面這種行為既得到當時葡澳當局的默許,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人又借以賄賂澳門的中國官員以進行走私鴉片。

  1839年,清朝廷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奉命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達廣州後,為深入了解西方的各方面尤其在華洋人的情況,詳探“夷情”。命人在澳門和廣州搜集各類外文報刊、書籍並延聘專人翻譯,並將資料編集刊印為《澳門新聞紙》。當年9月,他偕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巡閱澳門,於蓮峰廟內接見澳葡官員,並向他們宣布恩威,申明禁令,向澳葡官員諭以守法與禁止鴉片的原則。林則徐於巡察期間,更曾先後到達澳門大三巴、南灣、媽閣廟等處,除了受到當時華人的重視與歡迎外,葡方更於炮臺鳴炮十九響,以示尊敬。   在此之際,林則徐與澳門的連繫不僅拓展了其本人與當時士林學子對“天下”的認知,組織翻譯外文報紙的舉動更影響了數代人的思想,使他們自知不足,後而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方略,讓當時國人得以警醒求變,同時巡閱澳門之舉更充分地彰顯中國對澳門的主權威嚴。

迢如

澳門林則徐像
蓮峰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