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帆東來(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1622年6月24日早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遠征軍登陸澳門,計劃佔領防衛薄弱的城市,卻萬萬沒想到兵敗東望洋山下。然而,葡萄牙人與荷蘭人在遠東的利益,並沒有因為進攻澳門失敗而告一段落。按照巴達維亞總督科恩的指示,若果遠征艦隊無法佔領澳門,他們將會實行Plan B,也就是在澎湖群島建立貿易據點。

就這樣,荷蘭人前往澎湖建立據點,但澎湖屬於明朝的領地,因而引來福建水師的攻擊。在隨後兩年,明朝官兵多次驅逐荷蘭商船,而荷蘭人也不斷攻擊中國沿海。直到1624年,雙方再次交涉後,明朝官員表示只要荷蘭人退出澎湖,改為前往台灣,則可保持與中國的貿易,荷蘭人於是轉到台灣南部的大員建立據點,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貿易基地。

不過,單純只有據點並不足夠,他們必須像葡萄牙人一樣,建立與中國和日本貿易關係,並且控制兩國的銀絲貿易。事實上,荷蘭人早在1609年已得到德川幕府的同意,獲得與日本貿易的許可。反倒是與中國方面,雖然荷蘭人退到台灣,但明朝官員並未信守承諾,荷蘭人於是轉為與福建沿海的海盜合作,透過向他們購買絲綢,再到日本換取白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儘管荷蘭人兵敗澳門城外,但仍然在台灣大員站住穩腳,建立與中國、日本的貿易網絡,搶佔葡萄牙人的貿易。在1639年,德川幕府更因懷疑天主教傳教士煽動叛亂,下令中斷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往來,而荷蘭人自此取代葡萄牙人在日本的貿易地位。 澳門與日本的貿易中斷可謂一場惡夢,但惡夢尚未結束,兩年後葡萄牙人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港口——馬六甲被荷蘭人佔領,令澳門貿易陷入低谷。荷蘭人雖然無法奪取澳門,但奪去了澳門城的財富和價值。

勞加裕

得勝花園紀念碑,由澳葡政府在1871年豎立,以紀念1622年「澳門之役」的勝利。
大員港是荷蘭人在台灣的貿易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