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帆東來(十):海上馬車夫的結局

在一七六二年,一艘荷蘭商船從巴達維亞抵達澳門港。剛好在一百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大員港交給鄭成功,也中斷了與中國的貿易;但現在,中國終於向荷蘭人和其他國家開放廣州的貿易大門,與中國人貿易。不過,荷蘭人的商船抵達中國後,並不是直接進入廣州,而是先把船隻停泊在澳門附近的島嶼,如氹仔的錨地、伶仃洋或萬山群島等,然後派人登上澳門尋找領航員(帶水人),向關部行臺登記,方可駛往廣州。

沿著珠江航行,當商船的人看到被稱作「荷蘭人炮台」的海珠炮台時,就表示即將到達廣州十三行,不久他們將看到岸上有一座掛上旗幟的荷蘭商館。在一七二七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得償所願進入廣州貿易,於是設立商館。初時,這些商館只是倉庫和辦公室,其後經歷多次修建後,商館還有住宿和客廳等空間,應付外商們在廣州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不是只有廣州的商館,還有另一座設在澳門。

大家或許會問,當年荷蘭人多次出兵想打佔澳門,葡萄牙人為何願意讓他們進駐澳門?事實上,這更多是清朝的要求,因為在一七六零年起實施「住冬」政策,在廣州的外商必須在非貿易季返國,或是遷到澳門居住。在一七六三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租用在聖奧斯定堂附近租屋作商館,此外也在內港擁有大倉庫,一些荷蘭人更定居在澳門。

雖然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中國貿易,但他們與過去的老對手——葡萄牙人一樣,勢力早已一落西山。在一七九九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宣佈解散,而荷蘭商館成為領事館,以及租給其他洋行使用。在廣州荷蘭商館旁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愈來愈熱鬧,每年有大批商船抵達黃埔。

昔日的「海上馬車夫」已經衰落,光輝不在了。 或許,大家覺得「荷帆東來」是以海上風雲起始,卻結束得如此平淡,但這正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歷史,她曾為遠東的海洋掀起風雨,而又悄悄地結束。

勞加裕

1805年廣州十三行,圖中最右邊的是荷蘭商館,上掛有荷蘭國旗。(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ualizing Cultures)
1810年的澳門南灣(圖片來源: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isualizing Cul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