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貿易與澳門(五)

聖主如天萬物春

正當澳門苦力貿易發展愈來愈盛之際,華工的駭人經歷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的報章之中,外國民間和部分官員亦開始譴責這一項不道德貿易的時候,唯獨清政府始終無動於衷。

或者你會問,政府保護本國的國民,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然而,在晚清中國,這並非一樁天經地義的事情。清政府長年實行海禁政策,出洋行為屬於違法,因此清政府認為沒有義務去保護這些背棄國家的罪犯,於是這一群體成為國家的“棄民”。即便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移民政策,訂定官方認可的出洋章程,並謂按章程出洋者受清政府保護。不過,如前文提到,大批華工並非循正當途徑出洋,也就無從談及政府的保護。

在一八六九年和一八七一年,飽受奴役的秘魯華工曾兩度投書美國駐秘公使館,望其能轉交清政府尋求協助。其後,該書函由美國駐華公使鏤斐迪(Frederick Ferdinand Low)轉遞負責處理洋務的總理衙門。當時鏤斐迪出於同情華工的遭遇,他曾向總理衙門反映身處秘魯和古巴(時屬西班牙殖民地)兩地華工的慘況,又建議清政府應派遣領事到當地保護華工,並設法阻止各國到澳門招工,同時與列強商議解決苦力貿易。可是,清政府始終以華工為私自出洋的“棄民”,拒絕伸出援手。 一八七二年,販運華工的秘魯商船瑪也西號在日本橫濱港被扣,虐待華工的行徑首次被官方揭發,世界各國出現猛烈抨擊苦力貿易的輿論,促使清政府正視這一問題,其對待華工的態度大幅轉變,並就華工待遇與秘魯、西班牙兩國開展談判。毫無疑問,對於這群身在化外的“棄民”而言,天朝這般體恤民情,簡直有如久旱逢甘霖。

美國駐華公使鏤斐迪(Frederick Ferdinand Low,1828-1894),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威廉‧普賴爾‧佛德於約一八七二年拍攝的《南灣風光》,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