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穿鼻草約》只是琦善與義律私下的協定,未經清朝和英國官方同意,但消息一出幾乎令震驚全澳門。澳門大法官巴士度斯(Jose Maria Rodrigues Bastos)馬上向里斯本報告情況:「……同意讓距離澳門城咫尺之遙的香港開埠,對澳門來講,無疑於致命一擊。國人、外人、華人一致認為,對葡萄牙人而言,澳門的貿易、公共收入、海關等等的結束指日可待。」深知情況不妙,澳葡政府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總督邊度(Adrião Acáio da Silveira Pinto)提出由議事會與清朝官員在老城方蓮峰廟開會。
1517年10月31日,萬聖節前夕,一名奧斯定修士在維滕貝格(Wittenberg)的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大門貼上一份佈告,名為《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由於這份佈告上有九十五條論點,因而又被稱為《九十五條論綱》。這名奧斯定修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論綱,原本求學術討論的論綱,結果變成一份「戰帖」,激起了影響歐洲近代歷史的「宗教改革」。至於地球另一端的澳門,亦因為「宗教改革」的關係被塑造成「反宗教改革」的後勤基地。
由西班牙人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創立於1534年的「耶穌會」,主張服從羅馬教廷和教宗,並消滅包括新教在內的「異端」。雖然他們是「反宗教改革」的頭號先鋒,但事實上他們是另類的改革者,相當重視教育和修行,在歐洲創辦多座大學和學院。耶穌會相信擁有知識和修行的修士,才能成為對抗新教的力量。
1874年9月22日,炎熱的天氣令人感到窒息。雖然沒有甚麼衛星監測,更沒有甚麼颱風路徑圖,人們完全不知道颱風會不會正面吹襲,但已經情況不妙。在澳葡政府成立氣象局(1952年)之前,天氣預測一直由駐澳門的葡萄牙海軍負責,作為「兵頭」的澳門總督當然是直接得知颱風的情況,而當時的總督就是歐美德(Januáo Correia de Almeida)。儘管歐美德是軍人出身,但他的天文地理知識不是玩的,畢竟他日後參與創立了「里斯本地理學會」,專業水平自然不是假的。在風災發生前,歐美德親自出動到各個監測點了解情況,知道這次風災相當危險,所以一早下令要求做好防災措施。不過,能做的事相當有限,一切只能望天打掛……
1784年8月23日,一艘帆船駛進澳門的港口,並向城市鳴炮。每年,歐洲各國的商船都會來到澳門,然後進入廣州經商,這艘帆船的出現可謂平常不過的事情。然而,這艘帆船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她並非來自歐洲,而是新誕生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帆船名為「中國皇后」號(The Empress of China),船上載著的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美國的外交使團,目的是要建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由於「中國皇后」號停泊時已經是下午四時,所以使團只能留在船上過夜。翌日早上,蕭善明等人受法國領事的邀請登上澳門。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與美國一直是同盟關係,所以法國領事積極地協助美國使團。蕭善明向在澳門的各國領事和商人展示美國與歐洲國家的條約副本,以表示美國受到外界所承認。話說起來,美國使團來到澳門是件大事,但由於總督花利亞(Bernardo Aleixo de Lemos e Faria)不在城裡,使團無法向「地頭」打招呼。蕭善明等人留在澳門期間,使團分別在法國和瑞典領事官邸過夜。
[註9]Cheng Te-K’un, “Animal in prehistoric and Shang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kn Antiquities 35(1963): 129-138, 李濟,〈安陽遺址出土之狩獵卜辭、動物遺骸與裝飾紋樣〉,《考古人類學刊》第9、10期合刊,1957年,頁10-20。
1937年7月10日,澳門總督巴波沙處於忙個不停的狀態,中國和日本兩國在三天前全面開戰,他和幕僚不斷地留意局勢的最新發展,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就在這個百忙的一天中,「政府總醫院」(Hospitalar Geral do Governo)被重新命名為「仁伯爵醫院」(Hospitalar Conde de São Januário),而提出此事的人是巴波沙總督。
「仁伯爵」歐美德,於1872 – 1874年擔任澳門總督
雖然很多人稱它為「山頂醫院」,但這位「仁伯爵」又是何許「仁」呢?相信大家都猜到用人名來命名,「仁伯爵」就是醫院的創辦人,而這「仁」是澳門總督歐美德(Januáo Correia de Almeida)。
一如絕大部份的總督,歐美德同樣是一名軍人,但他可不是只懂打仗的人,修讀數學出身的他更多是搞公共建設。當時,葡萄牙國王路易斯一世(Luís I of Portugal)相當重視民生建設,而歐美德在葡萄牙北部地區出任公共建設和民政的官員。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國王於1866年封歐美德為「聖若憲男爵」(Barão de São Januário),一年後再升為「聖若憲子爵」(Visconde de São Januário)。
歐美德在澳門擔任總督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年,其後他於1874年12月起行返回葡萄牙,但他離開前看到的澳門卻是一片頹垣敗瓦,因為三個月前的「甲戌風暴」幾乎毀了這座城市。歐美德回國後離開政府,轉為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並參與創立「里斯本地理學會」(Lisbon Geographic Society)。由於他多年來所作的貢獻,國王路易斯一世於1889年把歐美德的爵位升為「聖若憲伯爵」(Conde de São Januário),即今天大家所知的「仁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