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支丹悲歌(四)在戰國中的危與機

沙勿略在上川島逝世後數年(1553至1557年),明朝允許葡萄牙人入居澳門,澳門不但成為與日本貿易的港口,也成為遠東的天主教傳教基地。自此之後,多位耶穌會士承接「遠東聖徒」的腳印,乘坐葡萄牙商船從澳門來到日本。

在耶穌會士的努力和「南蠻貿易」的支撐後,天主教在日本九州萌芽,但傳教士該如何讓更多日本人改信天主教呢?

從印度和日本的經歷中可見,語言是傳教士與異國民眾一大隔閡,透過翻譯來傳教往往造成更多誤解,克服語言問題成為首要解決的事情。在1556年,耶穌會士維萊拉(Gaspar Villela)抵達日本,他認為必須學習日本語,了解日本的文化,才能向民眾佈道。之後,耶穌會士在日本傳教的首要工作,就是學好一口流利日語。

當然,學懂日語不但利於傳道,也便於進入日本統治階層的圈子。在1565年,年輕的耶穌會士佛洛伊斯(Luís Fróis)來到京都傳教時,就與日本實質的統治者——幕府將軍足利義輝接觸,並得到將軍的允許,讓耶穌會在國內傳教。可惜,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幕府的威權盡失,各地大名崛起割據一方,耶穌會即使幕府的支持,但對傳教事業沒有太大幫助。

不過,日本的「戰國時代」並不是只有困難,亦同時給予耶穌會難得的機遇。對於戰國大名而言,與葡萄牙人的貿易不但能給予豐厚的財富,也能取得西洋的「鐵炮」(火繩槍),能夠大大增強實力。為了爭得與葡萄牙人貿易,一些大名更接受洗禮,改信天主教,如大村純忠、有馬晴信、沙勿略的好友大友宗麟等,令九州的天主教事業逐漸壯大。 耶穌會在日本的傳教得到一點成績,但該要如何向歐洲展現成果呢?這就下回再講。

勞加裕

室町幕府的大將軍足利義輝
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傳入日本後,武將們研究如何使用火槍,如這圖是稻富祐直開創的「稻富流砲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