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力貿易與澳門(三)浮動地獄

十五世紀末,歐洲各國開啟大航海時代,不少航海家遠赴重洋,為母國帶來巨額財富。然而,在航程之中伴隨航海家來的不是史詩般征途,而是海員們染上怪疾所致的高死亡率,當時的人普遍認為這是神靈降下的詛咒。不過,在科學革命之後,人類早已認識到這是身體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壞血病,從而戰勝了這一困擾海員長達數百年的噩夢。

儘管如此,在十九世紀的苦力貿易,航海技術的改進並沒有為飄洋過海的華工確保生命安全。根據資料記載,從澳門出發前往他國的華工在海上死亡率平均達三成,其中有的航班甚至出現一半以上的死亡率。那麼,是甚麼因素造成這些悲劇呢?

事實上,由於西方各國在廢除黑奴後極其缺乏勞動力,因此販運華工的利潤變得越來越大,而從事苦力貿易的外國商人往往貪圖暴利,不顧華工的死活而進行超額濫載,使得船艙的環境十分惡劣,疾病、饑餓、缺水的事情時常發生,這些事情又促使了華工在船上發起暴動,導致販運者對華工嚴加看管,並且施以虐打、囚禁,更甚將反抗者殺死。面對這種絕望的情況,忍不住的華工只能選擇投海自盡。因此,當時有許多外國報章將苦力貿易比作過去的黑奴貿易,並稱這些販運華工的船隻為海上的“浮動地獄”。 在一八五〇年代至七〇年代,約有廿多萬名華工從澳門出發,搭上遠渡太平洋的航船,在歷經重重浩劫後,他們終於踏上曾經夢寐以求的彼岸,但苦難的旅途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歐嘉宏

華工在船上發起反抗的情境,《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一八六四年。
華工在船上被囚禁,《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一八六四年。